3分鐘認識夏季流行的環境病—登革熱!

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疾病,通常透過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等媒介傳播。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以及城市化進程加速,登革熱的傳播範圍愈加擴大,已成為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。

埃及斑蚊
埃及斑蚊

 

登革熱的症狀多樣而可能引起混淆,常見的有高燒、頭痛、肌肉和關節疼痛、皮疹以及淋巴腺腫大等。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嚴重變化,導致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綜合症,這些情況可以引發生命危險。因此,及早辨識症狀並求助醫療幫助是非常重要的。此篇帶大家來認識登革熱和如何預防登革熱。

 

登革熱為何稱為環境病?

登革熱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,因其發生與環境條件密切相關,被稱為「環境病」。以下將介紹登革熱的特性與傳播方式,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這種疾病。

白線斑蚊
白線斑蚊

1.1  俗稱天狗熱

登革熱在某些地區被俗稱為「天狗熱」,這個名字來源於其症狀特徵。患者常出現高燒、全身酸痛、關節疼痛及皮疹等症狀,其中關節疼痛的程度讓人感覺像被「天狗」咬過一般,因此得名。登革熱的症狀雖然類似於一般感冒,但其危害更大,若未及時治療,可能引發登革熱出血熱或登革熱休克症候群,危及生命。

1.2傳染途徑由病媒蚊

登革熱的傳播主要依賴病媒蚊,尤其是白線斑蚊(埃及斑蚊)和熱帶斑蚊(白紋伊蚊)。這些蚊子在叮咬感染者後,會攜帶登革病毒,再透過叮咬健康人將病毒傳播。由於病媒蚊的繁殖與環境有密切關聯,例如積水、潮濕與高溫的環境,這使得登革熱的爆發多發生在雨季或夏季,特別是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。

1.3登革熱會人傳人嗎?

登革熱並不會透過直接的人傳人方式進行傳播。只有當病媒蚊叮咬感染者後,再叮咬其他人才會造成病毒的擴散。然而,特殊情況下,登革病毒可能透過以下途徑間接傳播:

  1. 輸血:若輸入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液,可能導致受血者感染。
  2. 器官移植:接受感染登革病毒的器官也可能感染。
  3. 垂直傳播:在極少數情況下,感染登革熱的孕婦可能將病毒傳給胎兒。

雖然這些傳播方式較為罕見,但仍需加以注意,尤其在登革熱流行期間。

得了登革熱會有什麼病症嗎?

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,通過病媒蚊傳播。得了登革熱後,患者會出現多種病症,從典型症狀到嚴重的重症階段不等。以下是關於登革熱病症的詳細說明。

得了登革熱會有什麼病症
得了登革熱會有什麼病症

1.1典型症狀:發燒、出疹

登革熱的初期症狀多為非特異性的類似感冒或流感的表現,常見包括:

  1. 高燒:通常發燒持續2至7天,體溫可達39℃以上,伴隨寒戰。
  2. 皮疹:皮膚可能出現紅斑或點狀疹,特別是在發燒退後更為明顯。
  3. 肌肉及關節疼痛:患者常感到嚴重的骨頭或關節疼痛,因此登革熱也有「斷骨熱」的別稱。
  4. 其他症狀:包括頭痛、眼窩後疼痛、噁心、嘔吐及全身乏力。

大多數患者的病情會在典型症狀階段逐漸好轉,但若未及時處理,可能進一步惡化。

1.2警示徵象:嗜睡、躁動不安、肝臟腫大

當登革熱進入警示階段,患者可能出現以下徵象,提示病情加重:

  1. 嗜睡或躁動不安:中樞神經系統受影響,患者可能精神恍惚或過度煩躁。
  2. 肝臟腫大:可觸診到肝臟腫大,並伴有右上腹疼痛。
  3. 持續嘔吐與腹痛:胃腸道症狀顯著,顯示血管滲漏開始發生。
  4. 輕微出血:如牙齦出血或鼻血,提示凝血功能可能受到影響。

警示徵象是登革熱進一步惡化的前兆,若出現需立即就醫。

1.3登革熱重症:嚴重出血、器官損傷

部分患者可能進展為登革熱重症,這是登革熱的危及生命階段,包括:

  1. 嚴重出血:由於血管滲漏和凝血障礙,可能發生胃腸道大出血、皮下瘀斑或其他部位出血。
  2. 器官損傷:病毒可能影響肝臟、心臟、腎臟等重要器官,導致功能衰竭。
  3. 登革熱休克症候群(DSS):由於血漿外滲導致低血壓與休克,患者可能失去意識或出現多器官衰竭。

1.4如何應對登革熱病症?

若懷疑感染登革熱,應立即就醫以確診並進行支持性治療,包括補充體液、退燒藥物和密切監控病情。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療,並接受專業醫療團隊的密切照護。

確診登革熱怎麼辦

當被確診感染登革熱時,患者需要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,以減輕症狀、防止併發症以及避免病毒進一步傳播。以下是處理登革熱的建議與注意事項。

確診登革熱怎麼辦
確診登革熱怎麼辦

1.1請就醫並配合醫生指示進行治療

登革熱目前沒有特效藥,治療以緩解症狀與支持性療法為主。如果確診感染登革熱,應立刻就醫並遵循醫生的建議。治療重點包括:

  1. 充足的休息與補水:多喝水或電解質飲品,以預防脫水。
  2. 退燒與止痛: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對乙醯氨基酚(Paracetamol)退燒,但切勿使用阿司匹林或非甾體抗炎藥(NSAIDs),以免增加出血風險。
  3. 密切觀察病情:尤其是在發病的第3至7天,需注意是否出現警示徵象,例如持續嘔吐、嚴重腹痛、嗜睡或出血。

若病情惡化或懷疑進入重症階段,應立即返回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。

1.2發病後五日內應注意被蚊子咬,將病毒傳給他人

感染登革熱的患者在發病初期具有高度傳染性,因為病媒蚊(如埃及斑蚊和白紋伊蚊)叮咬患者後可能攜帶病毒並傳播給其他人。因此,需採取以下措施防止病毒擴散:

  1. 使用防蚊措施:包括穿著長袖衣物、使用防蚊液或蚊帳,減少暴露的皮膚。
  2. 控制病媒蚊滋生:清理住家周圍的積水容器,減少蚊子繁殖的機會。
  3. 避免外出:在病情未穩定前,減少外出,降低與病媒蚊接觸的機會。

這些防護措施不僅能保護他人,還能避免自我二次感染不同型別的登革病毒。

1.3通常症狀一至兩週會減緩並康復

大多數登革熱患者的病情會在1至2週內逐漸好轉。以下是康復期的注意事項:

  1. 持續補充營養與水分:恢復期身體需要更多能量來修復損傷的組織。
  2. 避免劇烈活動:在完全康復前,應避免過度勞累,讓身體有足夠時間恢復。
  3. 後續醫療檢查:若醫生建議,應進行血液檢查或其他必要的追蹤,以確保病情完全恢復。

登革熱的康復雖然通常較為順利,但需防範後續感染不同型別的病毒,因為這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病症。因此,保持防蚊措施和良好生活習慣是長期防治的關鍵。

登革熱預防,環境整節很重要

1.1徹底落實『巡、倒、清、刷』

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,徹底落實『巡、倒、清、刷』,避免病媒蚊孳生在社區傳播病毒

『巡、倒、清、刷』
『巡、倒、清、刷』

 

  • 巡─經常巡檢,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
  • 倒─倒掉積水,不要的器物予以回收清除
  • 清─減少容器,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
  • 刷─刷除蟲卵,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
  • 家中應加設紗窗、紗門,避免病媒蚊叮咬

 

 

從環境的角度來看,登革熱的流行與多種因素有關。舒適的氣候條件(如高温和降雨)創造了適合蚊媒繁殖的環境。特別是在城市地區,蚊子常常在積水區域如花盆、水桶及廢棄容器中繁殖,因此清除這些潛在的滋生地對控制登革熱的傳播至關重要。

 

 

有效的登革熱防治措施:個人與社區的角色

1.1個人防護非常重要

在市場、公園或是菜果園等戶外場所,由於植被茂密、積水容易滋生病媒蚊(如埃及斑蚊和白紋伊蚊),成為登革熱病毒的高風險區域。

建議穿著長袖衣物和長褲,蚊子對深色衣物更有吸引力,尤其是黑色或深藍色,穿淺色衣服能有效降低蚊子的關注。長袖衣物能覆蓋更多皮膚,減少蚊子叮咬的機會,並使用有效的蚊蟲驅避劑,是最簡單實用的物理防護。

 

1.2社區層面的防治

社區應該定期進行環境清理,特別是消除積水,以破壞蚊子的生長環境。積水是登革熱傳播的主要溫床,社區志工可以組織清理活動,進行周遭環境的監察和維護。此外,社區還應加強對登革熱的宣導,提升居民的風險意識,讓更多人了解如何防範該病。

 

積極參與登革熱防治的每一項措施,對於保護自己及他人的健康至關重要。只有當個人與社區密切合作,形成強大的防護網,登革熱的傳播才有可能被有效控制。因此,大家都應該意識到自身在防治中的角色,為創造一個更安全的居住環境而努力。

 

重點結論

當我們面對登革熱這種全球性的公共健康挑戰時,預防與控制是最關鍵的策略。透過社區合作,我們可以有效減少病媒蚊的繁殖機會,包括清理積水容器、妥善處理垃圾,以及維持環境衛生。每個人的小小努力,累積起來便能產生巨大的影響,為我們的家庭與社區創造一個更安全的生活環境。

此外,政府與相關機構也在努力透過教育推廣、快速檢測與疫苗研發,為登革熱的防治提供全面支持。然而,唯有民眾的積極參與與配合,這些措施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。因此,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了解登革熱的傳播方式與預防知識,並將這些知識傳遞給更多人,共同建立一個抗疫的堅實防線。

最後,登革熱的防治不僅僅是一場醫療與科技的戰役,更是一場需要全體社會共同努力的挑戰。讓我們從自身做起,採取行動保護自己、家人與社區,攜手打造一個免於登革熱威脅的未來。只有當每個人都盡一份心力,我們才能真正戰勝這種疾病,實現健康、和諧的生活目標。

返回頂端